会长讲话

圣辉大和尚在2015沩山文化论坛暨千手千眼观音圣像开光法会上的讲话

2015/12/20 18:17:27    来源:湖南佛教网    作者:湖南佛教协会  浏览次数:3304


2015年12月19日,中佛协副会长、湖南省佛协会长、闽南佛学院院长圣辉大和尚在2015沩山文化论坛暨千手千眼观音圣像开光法会上发表讲话。讲话内容如下:


尊敬的各位领导、诸山长老、护法大居士、各位来宾:


在这盛世明时的良辰吉日,我们相聚在沩仰宗祖庭密印寺,举行“2015沩山文化论坛暨千手千眼观音圣像开光法会”,实在是因缘殊胜,在这充满法喜的时刻,我谨代表我们佛教协会,向与会者致以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祝福!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是世界人类四大文化体系当中,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光辉灿烂的文化。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在两千来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印文化的交融产生了极其丰富多彩的成果,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其影响扩大到世界很多国家,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佛教的禅,源于印度,经达摩传到中国,是为禅宗初祖。历经慧可、僧灿、道信、至五祖弘忍传六祖慧能后,分“北渐、南顿”,最后“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唐宪宗年间,灵佑受百丈怀海慈命,“嗣续吾宗,广度后学”,到沩山开始了一生光芒四射的弘法事业。灵佑初到沩山,“非食时不出,凄凄风雨,默坐而已”,由于他严守戒律,感动了当地的信众,出来为灵佑禅师“结构庐室”,并发展成一座僧千余众的大丛林。正当沩山佛教日盛之际,不久由于唐武宗的灭佛“法难”,灵佑禅师被迫裹首为民,隐身于市井之中。唐宣宗即位,下诏解除“法难”禁令,在湖南观察使、相国裴休再三邀请下,灵佑禅师重削须发,袈裟披身,复主沩山同庆寺。至此,沩山善信云集,常住达一千五百人众,位列当时中国佛教的优秀丛林。灵佑禅师秉承其师百丈怀海“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清规,农禅并重,并以“师资唱和,语默不露,明暗交驰,体用双彰”的方式接引学人,培育出慧寂、智闲等佛门龙象。之后,慧寂去江西仰山,发扬灵佑禅师宗风。至此,中国禅宗“一花开五叶”的初叶——沩仰宗正式创立。灵佑禅师面对艰难困苦的条件,佛教史上最大的法难,始终不忘初心,心系众生,以为法忘躯、刻苦自励、敢于打破陈规的精神,成就了沩山佛教的辉煌!而作为沩山佛教的开创者和沩仰宗的创始人,一代高僧灵佑禅师,为我们佛教界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并继承和发扬。


灵佑祖师留给我们的主要精神遗产:一是《沩山警策文》,全篇仅二千余字,是为教诲僧人珍惜生命和光阴,精进修行,克服放逸懈怠懒惰,要报恩而作的。与《四十二章经》、《遗教经》并称为佛教三经。沩山祖师警策所揭示的振聋发聩的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除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外,真可谓罕有其匹,可见其在佛教中的地位之高。在唐朝中期,佛教内有“渐”“顿”的南北之争,还由于胡人安禄山造反,出现了“安史之乱”,引发了儒、道对佛教的加紧非难;而“武宗灭佛”则使佛教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僧人面对日渐困难的修行环境,信仰不坚定者,不免产生各种复杂思想,所以灵佑祖师在法难中“裹首为民,唯恐出蚩蚩之辈”后,不忍圣教衰,而作千古一文,警策僧人要自尊、自重、自律。在佛教界极需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道风建设的今天,要使寺庙清净庄严,成为大众向往的精神净土,而不成为商业谋利的工具和是非混淆的名利场,做到“庙是庙,僧是僧”,沩山《警策文》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佛教界去发扬光大。


灵佑祖师留给我们的第二大精神遗产:则是“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的牛马精神。中国佛教主张“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牛马”的奉献精神。这“牛马精神”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菩萨精神。为什么灵佑祖师说自己死后要作一头水牯牛,就是因为水牯牛吃的是草,却在耕田时,不怕脏、不怕累、任劳任怨,只知埋头苦干。而灵佑祖师的悲愿不是一辈子做牛,而是要百年后继续做牛,他对这片热土,对自己所信奉的佛教是何等的热爱啊!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中共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四个全面”的治国纲领和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而要成就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应该提倡“水牯牛”这样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


灵佑祖师留给我们的第三大精神遗产,就是主张“顿悟”与“渐修”结合,“体用兼得”,纠正了南宗不重视“渐修”的弊端。而且和石头希迁一样,促进了佛教界的整体团结。石头希迁,在南岳修行时,在寺东面的石台上绕庵而住,因此被称为“石头和尚”。希迁参禅重视“互回”,即会通多家,试图融汇禅宗多系,认为“道无南北祖”,同时也吸收道家思想,作《参同契》。由于希迁对道家思想的吸收,灵佑兼顾“顿悟”、“渐修”的禅修风格,不但促进了佛教界的整体团结,并且开隋唐之际儒道释融合的新风,也可视为宋代理学家援佛、道而入儒的先声。


而沩山千年的观音信仰,虽不是由灵佑祖师直接成就,可离不开大沩山的时节因缘,是当地的优良传统,也可视为沩山的第四大精神遗产。所以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教,就因为体现在“悲、智、行、愿”思想的菩萨行上。观音菩萨代表慈悲,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地藏菩萨代表愿力。而“悲智行愿”换成现在的话,就是说,要做菩萨,早成佛道,先要有观音的慈悲精神;想服务更多的“以人为主”的众生,有慈悲,更要有智慧;有慈悲和智慧还不行,要报国利民,应有真切行动,否则是口头禅;有了悲心、智慧、行动还不行,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不能一辈子只干几件好事,而要生生世世干好事。由于观音菩萨闻声救苦最慈悲,所以沩山千年来一直流传着“油盐石”的神奇故事。即裴休在法难过后,上奏朝廷为灵佑禅师再建寺院,并于大中三年,请宣宗皇帝御赐寺额“密印寺”。所谓“密印”即禅宗传法的密付,以心印心的意思。


相传密印寺,万事艰辛,尤其是油盐不足,裴休夫人为此闷闷不乐,苦思良策解决。一晚见一老太婆,指点相助,使院中磬石分为两孔,一孔流油、一孔流盐,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地传说这个老太婆是就是观音的化身,化作慈祥的老太婆来帮助裴休夫人解决密印寺的困难,于是寺院上下群情激奋,沩山道场日日兴盛。从此观音菩萨的圣号,千年来回荡沩山群峰,与沩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沩山像莲花宝座,被信徒视为“观音菩萨坐莲台”的风水宝地。所以,自明代以来,沩山就专门修造了观音殿,供广大的佛教信徒朝拜。自2008年后,宁乡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政策,为满足广大佛教信众的心愿,当地在密印寺的后山,建千手千眼观音圣像,并认真执行中央和省有关部门治理“滥建露天佛像”的要求,不断改进,历经数年,终于落成。今日观音圣像的开光,可谓因缘成熟,功德圆满。


各位领导、各位诸山长老、各位嘉宾,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而传入中国却历经二千来年,能长盛不衰,成为佛教的第二母国,并远播到世界各国。究其原因,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友好交流结下的巨大成果,更是因为中国佛教有心怀忧患意识的慧思,舍身求法的民族脊梁玄奘,甘做水牯牛的灵佑等一代代、一批批高僧大德。他们和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菩萨一样,具有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沩山是个好地方”,是一个出祖师的好地方。我们今天在沩山举行“2015沩山文化论坛暨千手千眼观音圣像开光法会”,就是要继承和广大优秀的佛教文化,传承好历代祖师大德心系众生、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发扬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利他精神,为湖南和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为世界和平,多做功德,精进不息!


最后,祝各位增福增慧,六时吉祥!谢谢!阿弥陀佛!


2015年12月19日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