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道场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湖湘道场

长沙开福寺

2016/4/9 10:17:21    来源:    作者:湖南佛教协会  浏览次数:11920

 开福寺坐落长沙城北。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寺院。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史称“马楚”。马氏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宫,建有会春园,作为避暑之地。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马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有内外16景。明代文人李冕曾题诗《开福寺》赞曰:“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


  五代以后,我国历史由分裂割据走向集中统一,赵匡胤建立了宋王朝。整个宋代是开福寺比较兴盛的时期。佛事兴隆,高僧辈出。北宋初,出了一个擅长医药的著名和尚——洪蕴 (936—l004),宋太祖赵医胤召见过他,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中,诏求医疗经验,洪蕴录数十处方以献。宋真宗咸乎初,他当了僧官,补右街首座,转左街副僧录。


宋徽宗时,道宁禅师住持,使佛寺中兴。他将临济宗杨岐派禅法,传给日本求法僧人觉心。觉心回国后,创法灯派,被日皇赐以“法灯圆明国师”谥号,僧徒众多,日本佛教临济宗派因而视开福寺为“祖庭”圣地,几乎每年都要派人来朝拜。光绪12年,名僧寄禅、笠云与著名诗人王闿运等僧俗19人在此组织碧湖诗社,赋诗谈禅,一时传为美谈。光绪末年,诗僧笠云创办湖南僧立师范学堂于寺内。 宋仁宗嘉佑年间,沙门紫河,对全部寺宇修建了一次。

 宋徽宗时,又出了一个著名的僧侣,禅宗史上称为开福道宁,是开福寺的中兴祖师。据《五灯会元》卷十九记载:他是就溪(今安徽省教县)人。俗姓汪,壮为道人,后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蒋山削发为僧。从临济宗杨歧派五祖法演获悟。据其传法世系,是南岳怀让下第十四世。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潭州地方官席震,请道宁为开福寺住持,僧侣云集,达五百人。政和三年(1113)道宁卒。建塔寺后、嗣法弟子有月庵善果一人,以后依次传承是:老衲祖证——月林师观——无门慧开——法灯觉心.(又称心地觉心)。觉心是入宋求法的日本僧人。按觉心入宋时间为公元1249年,即南宋理宗淳佑九年。这一史实说明,早在十三世纪时,道宁禅师住持的开福寺,由于其法脉东传就与日本禅宗的传播发生过一定的关系。


此外,宋代在开福寺当过住持的其他比较著名的禅僧,道宁以前有进英,道宁以后有守智,都是弘化一方的人物。


与道宁同时,政和年问,有个木工叫张询,精于雕刻艺术,他在开福寺雕刻了表现不少拂经故事在上面的转轮藏,漆得金碧辉煌,数人推着它转动,风驰电掣,非常壮丽。


北宋末年,这个寺院已经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风景区,相传有: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咀洲、木鱼岭、拔楔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等一十六景,或在寺内,或在寺的附近。南宋对,著名理学家张拭,游览开福寺后,曾写过一篇《题开福寺》的散文,极言其风景幽美。


经元迄明,开福寺周围风景;仍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明代开福寺,经两次修建:第一次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由沙门彻堂重修;第二次是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干—1566),寺宇倾记,吉藩同当地士绅和老百姓又将它重建起来,明未又毁于兵火。


到了清代,先后修建了四次:第一次是顺治十七年(1660)沙门佛国当住持时募修一次;第二次是康熙八年(1669)总兵卜世龙倡捐重建,推官胡景曾撰有《重修紫微山开福寺碑记》,这是开福寺留存下采的最早的清代碑刻;第三次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寺后制造火药,寺宇被焚,巡抚梁国治命僧募修;第四次是乾隆六十年(1795),寺后又因制造火药,引起火灾,把后殿烧掉了,复为修葺。


嘉庆十一年(1806)书法家韩葑,为写山门对联“紫微栖风,碧浪潜龙”八字,字体较大,每个约二尺见方,苍劲有力。光绪十七年(1891)江南福山镇总兵陈海鹏加上一块“古开福寺”横额,一并为之沏石。此人附庸风雅,在此请当时著名文人王闿运、王先谦,诗僧寄禅、笠云等道俗一十九人,于光绪十二年(1886)在此组织碧湖诗社,饮酒赋诗,一时传为文坛盛事。次年,徐树钧撰有《长沙开福寺碑》,今存。


光绪末年,开福寺僧人还和国际上佛教界人士相互往来,开展过某些佛教事业活动。约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到三十四年(1908)之间,日本佛教徒水野梅晓,前往南岳,途经长沙,拜访过当时著名诗僧笠云,谈到白本佛教界“随潮流之转移,与国运以俱新”,兴办佛学教育的经过。于是笠云“假开福寺,创立僧学”,组织了湖南僧立师范学堂,由笠云主持其事。光绪三十一年(1905),笠云应水野梅晓之约,率领门人筏喻、道香等,东渡日本东京等地参观访问,受到日本佛教界人士极其热情的接待。笠云著有《听香禅室诗集》八卷《东游记》(日本纪行诗)一卷,皆出版发行。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福寺又有若干新变化,是多次兴办佛教教育事业的地方。1912年至1915年间,诗僧海印(永光)在此办中华佛教总会湖南支部。1918年大殿被焚。1919年住持慧修重修毗卢殿。1921年继任住持宝生,从1922——1924年先后修建大雄宝殿,三圣殿。他并邀请天台宗僧人空也法师在此开办湖南佛学讲习所。1939年八月十四日,由巨赞法师率领的佛教青年服务团,组织了僧尼七十人,在此举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爱国集会。1948年到1949年开福寺又曾开办过湖南佛学讲习所。那时寺内殿堂大部分被国民党军队强行占用,成了军械库,破坏得不成样子,僧人出入,都不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执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文物保护政策,于1952年拨款一亿三千万元(旧人民币),重新修复了开福寺,殿堂楼阁,焕然一新,以明真法师为住持。寺内现有佛教徒五十人,除对早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佛教徒妥善安排其生活外,绝大部分佛教徒均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维持生活,退休者按国家的统一政策,享受福利待遇。在政治上,有的人还当选过区、市、省各级人民代表,有的是政协委员。在宗教信仰上,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团结,过宗教生活者,念佛、参禅,任其自由,不受干涉。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寺内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如:唐人写经、名人字画、各种图书、佛经、雕刻佛像,据统计:一般书籍达一万二千一百二十五册,大藏经六部(即影印宋砂藏、明南藏、明北藏、青龙藏,大正藏、频伽藏各一部),字画一百六十四件,碑帖一百一十四件,大小佛像一千二百尊,其中有明代吉王所造铜质观音像,重达一吨半。在十年动乱中,所有文物,荡然无存。


千余年来,开福寺历经兴衰,多次改建重修,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光绪年间重建。1994年开福寺被定为比丘尼修学道场,方丈能净法师利生为怀,志存兴复,对开福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桥、钟鼓楼等;维修了大雄宝殿、讲堂、禅堂、念佛堂、摩尼所、斋堂、,客堂、藏经楼;1997年又从缅甸请回佛祖释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难迦叶二弟子玉像(4米高)。随后又从台湾等地迎请了5部大藏经供奉。整个修复扩建工程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重修后的开福寺不仅更加庄严肃穆,而且布局合理,错落有致,高雅古朴,成为湖南佛教界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1998 年,开福寺承办了湖南佛学院尼众部。


开福寺自建寺以来,虽几经损毁,但香火一直绵延不绝,佛事兴盛。特别是成为比丘尼丛林以来,在方丈能净法师的主持下,弘扬正法,广利众生,法门昌盛,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高僧大德来访,佛教文化交流也不断增多。香港、澳门、韩国、新加坡等地的大和尚和著名比丘尼也纷纷前来交流佛教文化。1997年,能净法师应“中韩日三国佛教基金纽带”组织的邀请,出席了在日本举办的国际佛教交流会。2000年,应台湾佛教界的邀请,能净法师前往宝岛说法巡礼,反响良好。


2002年,应韩国佛教界的邀请,能净法师参加由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任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出访韩国。


2004至2008年,在能净法师的慈悲指导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关怀下,开福寺又新建了素菜馆,菩提阁以及占地面积为1200多平方米,庄严肃穆的大悲殿等等。


现今的开福寺内,古樟掩映,碧水萦绕,幽径深远;殿宇宏伟壮丽,气势非凡。常住数百众,梵行庄严,法门昌盛,高僧辈出,不失为长沙市区闹市中的一块净土,它在新的世纪必将重现千年古刹之雄姿,为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作出应有的贡献。